7月23日下午,厦门大学南强学术讲座(第836讲)在化学报告厅举行。《美国化学会志》主编、美国犹他大学的Peter J. Stang教授应biwn必赢和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Abiological self-assembly: Formation of metallacylces and metallacages via coordination》的精彩报告。biwn必赢院长江云宝教授主持了本场南强讲座,中科院院士田中群教授向Stang教授颁发了南强讲座纪念牌并合影留念。
图为 田中群院士为Peter J. Stang教授颁发南强讲座纪念牌
自组装是一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自然界通过自组装构筑了具有精巧结构和高度对称性的病毒等功能多面体分子聚集体,Stang教授的系统研究则以金属-配体间的配位作用作为主要驱动力,人工构筑了大量的2D、3D超分子组装体。在报告中,Stang教授从几何学的角度介绍了2D、3D超分子组装体的设计原则,列举了常用的各类组装基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其研究者在2D、3D超分子组装体方面的重要代表性工作。他强调基于配位键构筑的超分子组装体具有“自修复”和“纠错”的特性,这正是形成稳定且高对称性结构的重要因素。此外,Stang教授还介绍了组装体的功能化,特别是在发光、抗癌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图为 Peter J. Stang教授作的精彩汇报
Stang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富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不失幽默,在座的师生均被他生动活泼的报告风格深深吸引。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向Stang教授提出了许多颇有深度的相关理论与实验问题,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同时,Stang教授鼓励年轻的研究者们要勇于发问、不怕困难,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坚定的科研意志,营造创新环境。Stang教授一个半小时的精彩演讲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Peter J. Stang教授简介:
美国犹他大学的Peter J. Stang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化学家,能源材料化学协同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在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及高价碘化学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分子构筑与分子组装领域论文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Stang教授毕业于美国德保罗大学,其后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Stang教授获得过多项学术荣誉,其中包美国国家科学奖(2011年)和美国化学会最高荣誉Priestley奖(2013年),美国化学会F. A. Cotton杰出化学研究奖章、美国化学会Paul G. Gassman 杰出贡献奖、Fred Basolo无机化学杰出研究奖、美国化学会Linus Pauling奖章、美国化学会碘化学创新研究应用奖、美国犹他州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2016年1月8日,Stang教授还获得2015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Stang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500余篇,H影响指数79,论文总计被引用27,900余次,拥有多项美国及世界专利。2000年-2001年曾担任《有机化学杂志》(JOC)的主编,2002年开始担任《美国化学会志》(JACS)主编。200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