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深情送别蔡启瑞先生

发布日期:2016-10-12     浏览次数:次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蔡启瑞教授于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安详辞世,享年104岁。治丧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蔡启瑞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蔡启瑞院士遗体告别仪式10月11日上午在厦门福泽园敬亲堂举行。国内兄弟院校、科研院所领导和专家,福建省、厦门市有关领导,厦门大学党政领导,学校机关部处、学院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师生代表及蔡启瑞教授生前亲朋好友满怀崇敬与不舍前来送别,缅怀蔡启瑞教授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爱国重教、无私奉献、堪称楷模的一生。告别仪式由校党委书记张彦主持。

  蔡启瑞先生离世的消息发布以后,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先生的辞世表示哀悼,向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告别厅摆满了花圈、花篮,寄托着人们深切的哀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来电表示哀悼、慰问并敬献花圈。

  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来电对蔡启瑞院士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李长春,贺国强来电表示哀悼、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央组织部、全国人大办公厅、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校及相关院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国化学会等学术组织,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等蔡先生学习过的学校敬献花圈。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代表学校在告别仪式上致悼词。朱崇实说,蔡启瑞先生是一位以国家为生命、充满赤子情怀的爱国楷模。他始终认为,国家的需要就是科学家的使命。回国后,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毅然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催化研究,从零开始,成为中国催化学科的奠基人,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一位以科研为生命、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是享誉中外的催化科学泰斗。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思维活跃,治学严谨,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积极主张科学创新,在理论及应用方面都取得极大成就。他是一位以人才培养为生命、德学双馨的教育家,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竭呕心沥血地培养催化科研队伍,为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催化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有力促进了我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朱崇实评价蔡启瑞先生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门大学校训精神。蔡先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是厦门大学的一面旗帜,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蔡启瑞先生的学生代表张鸿斌教授、吴新涛院士深情缅怀了恩师,家属代表、蔡启瑞的长子蔡俊修教授表达了对父亲无尽的哀思。

  在哀乐声中,大家缓步来到蔡启瑞院士遗体前肃立默哀,向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蔡启瑞先生住院和病重期间,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省政协主席张昌平前往医院探望、慰问。

  送花圈的同志还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军、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代市长庄稼汉等。治丧期间,学校共收到国家部委,福建省、厦门市,兄弟院校、科研院所,驻厦部队等单位和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厦门大学各单位负责人,蔡启瑞院士生前的同事、亲朋好友,学生和世界各地校友会、校友敬献花圈、花篮560多个,发来的唁电160多份。

从左到右,依次是高中时期、本科毕业时期、留美归国时期的蔡启瑞先生。

  蔡启瑞院士生于1913年,福建省同安县马巷镇人。他幼年丧父,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育下长大。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并留校任教。1947年,他被选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195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被聘为无机化学和酶反应动力学方向副研究员。1956年,蔡启瑞先生回国后任厦门大学教授,并在此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研究所所长、催化电化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4次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2年、1987年、1995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56年,回国返校的蔡启瑞先生(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黄开辉(左)做催化实验。

蔡启瑞院士一生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新中国刚刚成立,远在美国留学的蔡启瑞就热切希望早日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由于美国政府阻挠,他连续六年递交离境申请,直到1956年方获批准。赴美留学期间,他在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及结晶化学理论研究方面已有相当的成就。为了国家的需要,回国后的他毅然转向催化研究。1958年秋,他与同事们在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从此,厦门大学成为中国催化事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1980年春,蔡启瑞先生(右二)在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合成实验室,向研究人员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

  蔡启瑞院士是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带领团队开展了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合成氨的关联研究,提出了过渡金属催化剂上的缔合式机理的新见解,并通过激光光谱和红外光谱互补实验方法证实了该观点的合理性;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综合运用化学捕获、同位素法等知识和技能,完成了合成气制乙醇催化机理的研究,被评价为中国碳一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蔡启瑞先生还积极倡导跨学科大协作。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与唐敖庆先生、卢嘉锡先生发起组织了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全国跨学科协作攻关,而后又集中催化化学、电化学和理论化学优势组建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自构思和推进建成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七五”期间,他组织推动跨单位、跨部门开展“碳一化学的基础研究”,联合全国多家单位合作承担有关的重大基金项目。这一合作传统延续至今,为汇集各方优势力量成功组建“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蔡启瑞院士以精深的学术修养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展示了一位学术大家的崇高形象。“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探赜索隐老而弥笃,立志创新志且益坚”是对他渊博学识与科学精神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学术道德与为人风范的生动写照。蔡启瑞先生的辞世,是厦门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以及国际催化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文/宣传部 曹熠婕  图/biwn必赢供)

上一条:厦门日报:蔡启瑞遗体告别仪... 下一条:中国青年报:化学泰斗蔡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