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至7月27日,厦门大学“厦至永宁”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前往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宁药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在洪文晶教授和学院行政秘书黄木河老师的带领下,由24名来自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同学组成。本次是“厦至永宁”实践队第四次来到永宁药业开展系列活动,四年来,实践队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地精心开展活动,完成了一场精彩、充实、温暖、难忘且充满正能量的实践。
学术交流,思想碰撞
实践队指导老师洪文晶教授作了题为《从新材料到智能制造》的交流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biwn必赢一直致力于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聚焦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从基础研究到工程产业化的探索。厦门大学不但正在筹建“嘉庚实验室”即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室,为面向大变局、聚集大需求、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攻克大项目、取得大贡献而努力,同时也希望跟永宁药业等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开展合作。洪教授还强调,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实践队的同学们要珍惜此次实践机会,了解企业需求,深化校企交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与永宁药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实践队的五名成员也分别进行了学术交流分享,讲述他们的科研工作。孔德亮同学讲述了铱抗癌药物的设计合成和1-癸烯的制备。迟子鑫同学介绍了改性Sn-β分子筛催化转化葡萄糖制备乳酸,邓静霞同学则汇报盐藻铝空气电池絮凝水合铝诱导合成镍铝水滑石超级电容器阳极材料性能研究进展。北京大学药学院硕士生邵双宇向大家介绍了基于多糖的食用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现有方法。最后,厦门大学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李智森作了题为《晶相调控促进电催化析氢和氢氧化反应》的工作汇报,目前已取得良好的进展。他说,科研成果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后续目标是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本次学术报告会上,实践队员以及永宁药业员工都积极提问,与报告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信此次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一定能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和收获。
学术交流——洪文晶教授与实践队员们作学术报告,与永宁人交流讨论
技术解答,共同进步
思想在交流中进步,能力在学习中提升。永宁药业与实践队联合举办的技术交流沙龙活动精彩纷呈。永宁药业的五位技术负责人与实践队全体成员们共聚一堂开展技术研讨,互促进步。
在落地实践前,永宁药业给提出11个技术问题;实践队的同学们结合各自实验室的研究经历,经过充分调研给出了32页的详细解决方案和措施。在现场沙龙活动中,实践队员与企业五位技术负责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着重解答了如何高效分离药物中的降解杂质、如何合成已知结构的杂质、药品的XRD、TGA、DSC等表征中的差异如何分析原因以及原料药品申报合成路线步数策略等问题。
技术交流沙龙得到永定药业科研人员的一致好评,实践队也认识到实验室科研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永宁药业的技术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会与biwn必赢继续深入合作交流,提高自身能力,促进生产发展。
技术问题解答——实践队就永宁药业提出技术问题作出解答并展开讨论
对话永宁,分组讨论
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到永宁药业的发展历史后,就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和管理等方面,分别与企业各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探讨。
永宁药业董事长叶凤起先生强调生产安全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决不可以为了盲目生产而忽略安全。他提到创新和人才引进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的发展依靠人才的力量,因此人才的引进对永宁的发展至关重要。永宁药业高级顾问史小华先生强调,一个企业的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一个企业需要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自己的管理理念。在此次对话中,同学们不仅深刻了解到从实验研究到工艺优化再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挑战,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对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管控和管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话永宁——实践队就研发质量、生产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各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探讨
安全研讨,知行合一
“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这句话不管在实验室还是企业生产中都要被反复强调。为此,永宁药业举办了化学化工产业安全生产与实验室安全研讨会。
永宁药业副总经理韩睿以江苏响水“3.21”安全事故为例,立足于化工安全问题的源头,从危险化学品、精细化工反应安全、物料热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黄岩区安监局局长尚杨玉则从工艺设计安全、应急救援等角度剖析了保障公共安全的基本要素和注意点。他强调实践队员们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注意安全,定期进行风险隐患排查。
安全生产研讨会后,实践队员们来到永宁药业江口厂区进行参观学习。车间主任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合成车间,并与永宁药业江口新材料研究所所长进行了技术研讨。随后,实践队来到冻干粉针剂车间和化药研究所。化药研究所所长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化药所的几个重要部门。通过与永宁药业相关的工作人员交流,实践队员们对天然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理解。
安全研讨与工厂参观
垦荒精神,薪火相传
“厦至永宁”实践队通过垦荒精神座谈会和大陈岛实地学习的方式,开展红色教育,深入理解和传承垦荒精神。实践队员们来到台州市椒江区政府与老垦荒队员张其元、戴婕媭夫妇进行垦荒精神交流座谈会,重温当年垦荒故事,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
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国民党当局被迫从大陈岛撤退,岛内设施几近毁坏,大陈岛仅仅留下一位病重老人。1955年11月,为了响应中央“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年仅19岁的张老与年仅17岁的戴老自愿加入垦荒队,在1956年1月31日与其他225名有志青年一同登上大陈岛,开启了重建海岛的华彩篇章。垦荒队员们面对困难条件,却从不抱怨,在缺乏经验技术和遭受台风袭击的情况下,始终牢记当时登岛的宣言——“坚持到底,绝不退缩”。一群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的青少年们,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汗水和热血,甚至是生死考验,将荒岛变成了希望之岛。
改革开放之后,张老与戴老始终铭记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下海经商创立了中式快餐品牌“心心快餐”,现已成为台州中式快餐的龙头品牌。谈到创业成功的秘诀时,张老感慨到:“心心快餐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党的政策,只有好的政策,才有条件去创业;其次垦荒精神永远激励着自己,激励着子孙后代,垦荒精神就是‘传家宝’,代代相传,永不过时。”
小时候在船上长大的实践带队老师黄木河深有感触。船,是大陈岛垦荒时的重要生存工具,是承载着垦荒精神的重要故事元素。船,是连接台州大陆与大陈岛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连接实践队员与老垦荒队员穿越时空感受沧海横流的载体。这也犹如嘉兴南湖上的那条红船,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从这里扬帆起航。当时的“小船”已经变成一艘“巨轮”。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在这艘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
“厦至永宁”实践队乘船前往大陈岛参观学习垦荒精神,进一步理解了“垦荒精神”的内涵。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队员们在黄木河老师的带领下重温当年的垦荒誓词,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前辈们垦荒时的坚持到底、绝不退缩的精神。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要汲取垦荒精神的内涵实质,不断奋斗,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大陈岛的垦荒精神和党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我们将在传承中,不忘初心,继续践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学习垦荒精神,重温垦荒誓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勉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国家的骨干和栋梁。组织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造就栋梁之才的重要途径。今年,厦至永宁实践活动主要安排三个活动版块:一是与永宁药业交流合作版块,通过讲座、交流、参观等,全面了解永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人才和技术需求,也能体会到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社会服务板块,通过解决企业研发技术问题、进社区服务、上岛与居民交流、听取相关介绍等,整体感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联系人民群众,扎根祖国大地,了解民情社情;三是垦荒精神学习考察板块,通过实地考察大陈岛,直接了解自五十年代至今几代青年人上岛垦荒、开发建设的经历,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垦荒精神的论述。通过以上活动,实践队员深入理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含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亲身体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加深理解“有用之才”和“用武之地”;体验为社会服务、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价值实现,增强融入社会、创业创新的信心。通过精心安排的实践活动,透过一家企业发展轨迹、一个地区发展趋势、一个区域文化精神、一个群体所思所想,了解浙江、感受浙江,更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队员们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图文:厦至永宁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