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wn必赢黄本立院士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两项科技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

发布日期:2019-10-14     浏览次数:次   

201910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biwn必赢黄本立院士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夏海平教授等完成的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杨朝勇教授等完成的基于仿生识别体系的生物传感荣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授予2项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即biwn必赢黄本立院士,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艳璇研究员,授予195项科技成果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1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居全省前列。



黄本立,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六十年多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在原子光谱的理论、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我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建立了球墨铸铁等定量分析和锌等样品的定性分析方法,并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在钼矿半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中,提出了接线法内标法,提高了数阶法的准确度,扩展了单根谱线的分析浓度范围;建立了分析高纯物质用的热空心阴极装置以及分析难熔粉末用的环槽电极等新器件;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专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原子吸收光谱(AAS)装置并发表国内首批AAS研究论文,先后开展了多个新型仪器的研究工作,在国内起了倡导作用。1975年起从事新型光源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从事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和我国第一批固体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以及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值及环境保护的研究。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这些成果荣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1990起从事强电流微秒级脉冲(HCMP)供电的空心阴极灯原子/离子荧光光谱的研究,2001微秒强脉冲辉光放电及其在质谱/光谱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王丹萍科学技术奖。


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

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夏海平、张弘、朱军、朱从青、王铜道

项目简介:

属化学学科的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其学科分类为有机化学中的元素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交叉领域。项目重点研究由碳链与过渡金属螯合形成的全新芳香体系,属非经典芳香化学、非经典配位化学。作为传统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分水岭元素,碳在有机、高分子化学中居核心地位。但在以金属为核心的经典配位化学研究中,常见的配位元素多为氮、氧、硫、磷等杂原子,碳通常仅充当配角。本项目以提升碳元素在配位化学中的作用为中心主题,源头创新,开展碳链与金属螯合化学的深入研究,合成了一系列2-4齿碳链螯合金属的芳香性金属杂环化合物,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龙化学

项目大大提升了碳元素在配位化学中的作用。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02篇,其中Nat. Chem. 1篇;Acc. Chem. Res.Nat. Commun.Sci. Adv. 2篇;J. Am. Chem. Soc. 3篇;Angew. Chem. Int. Ed. 15篇。论文被他引共1013次,被 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C&E NewsHeart CutNoteworthy ChemistryChemistry World等专题报道,形成重要国际影响力。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度国家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已有6种碳龙试剂进入百灵威试剂目录,面向全球销售。项目第一完成人2014年被Angew. Chem. Int. Ed.人物专访栏目专题介绍,并获2016年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基于仿生识别体系的生物传感

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杨朝勇、朱志、宋彦龄、官志超、柯国梁

项目简介:

属于生物分析化学领域。复杂生物体系重要生物化学信息的获取是人类探索生命规律的关键环节,是生物分析化学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国际前沿课题。分子识别技术是生物化学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为环境与食品监测、疾病诊断与治疗及生化威胁预警等领域提供有效分析方法和技术支撑。高效稳定的分子识别工具及传感新原理的匮乏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瓶颈。核酸适体仿生分子识别体系是通过模拟生命过程,综合运用化学合成、人工筛选、分子裁剪、功能化衍生等分子工程方法获得的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寡核苷酸分子。与天然生物分子识别物质如抗体、受体相比,核酸适体除具有分子识别功能外,还具有高稳定性和可控性,易与传感和成像方法结合等优点。本项目针对当前核酸适体识别体系筛选方法效率低、分子种类匮乏、急需新型传感方法等问题,发展了基于单分子的核酸适体筛选新方法,获得了系列优异的核酸适体识别分子,建立了一系列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生物传感新方法,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环境与食品监测及生化威胁预警等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手段。

项目共发表论文64篇,被SCI他引2063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件。8篇代表性论文包括JACS 2篇、Angew Chem 3篇,入选ESI高引论文3篇,被SCI他引614次,单篇最高他引161次。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


上一条:电化学教工党支部举办“不忘... 下一条:学院与江苏沛县人民政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