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北大学George C. Schatz教授做客厦门大学南强讲座
11月11日上午,厦门大学第999期南强学术讲座在化学报告厅举行。美国科学院院士,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杂志主编,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George C. Schatz教授应邀访问厦门大学,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Nanoparticle Arrays”的精彩报告,李剑锋教授主持了本场南强学术讲座,讲座开始前,谢兆雄院长向George C. Schatz教授颁发了南强讲座纪念牌并合影留念。
报告中,George C. Schatz教授概述了纳米颗粒阵列与光学、等离子体以及激子学相关的研究,其中阵列主要由一维、二维和三维的金、银或铝纳米颗粒阵列组成。其着重介绍了两种阵列结构,一种为具有亚波长粒子间隔的三维DNA连接的纳米粒子阵列,另一种为间距满足产生混合等离子体-光子激发晶格等离子体激元的一维/二维粒子阵列。其中DNA连接纳米粒子的结构重点介绍了散射和消光实验,提出并分析了有效介质近似和法布里-珀罗腔模型等问题。表明DNA连接的纳米粒子结构阵列尺寸可以通过添加乙醇或多电荷离子来改变。最后George C. Schatz教授还介绍了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将上转换纳米粒子发射器与晶格等离子体相结合能够产生连续激光。参加讲座的师生与Schatz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George C. Schatz教授简介
George C. Schatz教授1971年获得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76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1976年加入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200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杂志主编。George C. Schatz教授出版了三本书籍以及发表了800多篇论文。Schatz教授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2000 - 2010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化学家”之一,2014年入选汤普森路透社高被引科学家。George C. Schatz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皇家化学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获得的奖项包括斯隆和德雷福斯奖学金,Phi Lambda Upsilon费森尤斯奖,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奖,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伯克奖章,西北大学Ver Steeg奖学金等。
Schatz的纳米科学工作专注于贵金属纳米粒子,薄膜中的纳米孔以及与化学和生物传感相关的纳米结构材料,太阳能和等离子体设备应用相关的其他纳米结构材料的光学特性。在该领域,他为计算电动力学和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用于研究与金属颗粒相互作用的分子。他的工作使人们对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环境因素对光学特性的影响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导致这些粒子在使用消光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生物分子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