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基金是对人才的支持和认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厦门大学调研记
“‘杰青’所资助的经费是一方面,关键是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认可,可以让我放手去做一些意义重大、富有挑战性但需要长期攻关的课题。”日前,记者在厦门大学采访,所到之处,这是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全国化学专业至今有422位‘杰青’获得者,biwn必赢就有23位。”同行的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说,如今,这400多名化学领域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成为我国化学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
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下称杰青基金)。
至今,杰青基金已实施20周年。20年来,共有3004名青年科研人员获得资助,他们科研成果由此获得极大提升,研究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平台,其中部分获得者已经当选为两院院士。
“没有杰青基金,我走不到今天”
“如果没有杰青基金的资助,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biwn必赢教授郑南峰说。
郑南峰,1977年出生,2007年回国即被聘为教授,2009年获得杰青基金资助,201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
“当时回来钱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杰青’资助的200万对课题组的建设太重要了。”郑南峰说。郑南峰主要从事纳米团簇及纳米相关材料的研究,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后,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在铂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反应的过程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5月2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提升了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我1996年获得杰青基金,当时资助经费是80万元,这个额度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当然,钱仅是一方面,关键是对年轻人的支持和认可,可以让年轻人放手去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教授说。
“杰青基金对延长科研人员学术生命起到重要作用。”biwn必赢教授王泉明认为,在国内做学术,成为“杰青”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也是一种责任,获得了这个荣誉,就要努力工作对得起它。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
在厦门大学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为“杰青”后,他们大多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军作战。
2013年杰青基金获得者杨朝勇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跟一个学科、一个群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杨朝勇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分析化学,2008年,受田中群院士的感召回到厦门大学。他表示,厦门大学化学的人才平台对其科研帮助极大。成为“杰青”后,在心理上会更从容,思考问题更理性、更深入,所做研究不是考虑论文能否发表,而是能否引领学科的发展。
“之前我做的科研,往往是自己兴趣使然,处于零散阶段。从杰青基金申请答辩到项目实施,对我学术思想的凝练、科学问题的把握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参与郑兰荪院士团队和田中群院士团队的谢兆雄说。
在谢兆雄看来,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后,他的科研生涯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协作转变。“以前我不太注重团队交流,但科学发展到今天,尤其是我从事的表面化学与纳米材料这样的交叉学科,更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群策群力。”谢兆雄说。
郑南峰所在的郑兰荪院士“团簇化学”团队,定期召开专题研讨已成家常便饭,而且所有的项目经费都是统一协调使用。“大钱大用,创新群体的基金郑老师自己根本不花,都是我们几个课题组一起花。买仪器、设备,大家都能用。”郑南峰说,“最初回国时,我的学生都是课题组六位老师贡献的,一人贡献一个。”
“青年科研人员不要急,更不要比”
“杰青”是一个品牌,但获得杰青基金并非终极目标。如何让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获得长足发展,这是科技界一直在探讨、关心的话题。
“我建议年轻人不要急,更不要比。我很同意这样一个比喻,‘比’就像是两把匕首,一把刺伤自己,一把刺伤别人。”田中群说,青年科研人员应该扎扎实实做事,不应该局限在小的圈子内的竞争,若定位于国际大圈子,广大同行间看重的不是文章档次和数目,而主要是在科学上是否具有引领性的突破。
在田中群看来,中国科研领域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多数科研人员注重于跟随主流,把现有领域的“热点”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即取人之长,然后争取做得更长。事实上,更应注重解决所在领域的发展瓶颈问题,即“短板”方面问题。他认为,科研人员应该在“取长补短”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补短方面,通过突破瓶颈问题而实现引领。
“真正做科研时要‘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田中群说,科研人员要敢于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其前提是打好基础,并在科研中重视细节;但是,一个人要具有多学科的扎实基础和涉及实验理论的所有细节是不可能的,因此更要注重跨学科、团队、单位和国家的合作。
就杰青基金的资助方式,田中群认为应向年轻化前移。“对少部分在四年结题得到高度评价、特别优秀的杰青,建议追加强有力支持。但支持范围也不能放得特别开,更不要把它变为一个指标和名分,应该是默默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基金委网站报道链接: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4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