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wn必赢高锦豪教授课题组在逐级响应19F磁共振成像探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ascaded Multiresponsive Self-Assembled 19F MRI Nanoprobes with Redox-Triggered Activation and NIR-Induced Amplification”为题发表于Nano Letters (DOI: 10.1021/acs.nanolett.9b04016)。
磁共振成像(1H MRI)是一种非放射性、非介入性、可提供断层剖面扫描的临床成像技术。19F具有磁旋比高(1H的83%)、生物背景几乎为零等特点,被认为是MRI最具潜力的第二类原子核。19F MRI在活体成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针对生理病理特征分子的活体、原位、深组织成像与监测。设计合成对疾病相关的生理环境具有特征刺激响应的高灵敏19F MRI探针是磁共振成像(19F MRI)的关键。
基于这一研究背景,高锦豪课题组发展了一种能够实现19F信号逐级激活和放大的自组装纳米探针。处于聚集态的氟化物分子由于氟原子之间的偶极相互作用使得19F信号处于屏蔽状态,肿瘤微环境的还原环境可触发自组装纳米颗粒解离为超小纳米颗粒,同时减弱氟化物分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导致 19F MRI信号从“OFF”到“ON” 的激活。紧接着,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探针内部分子吸收近红外光并转变为热,环境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导致超小的纳米颗粒完全解组装为水溶性小分子,实现19F MRI信号的第二次放大。这种通过两种不同刺激物,阶段性地实现19F MRI 信号的激活和放大的策略可以显著增强19F MRI的灵敏度,提高成像诊断的特异性和精确性,为开发新型智能响应的19F磁共振成像探针用于疾病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工作是在biwn必赢高锦豪教授的指导下完成,biwn必赢2016级直博生唐小雪为第一作者,该工作也得到课题组其他研究生的协助。公共卫生学院张现忠教授为磁共振成像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