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讲座
报告题目:微化工技术—微尺度流动合成化学与技术
报告时间:2023-11-08 10:00
报告人: 骆广生 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地点:卢嘉锡楼202报告厅
转播地点: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3号楼会议室5,漳州校区生化主楼307教室
报告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微型化迈进。特别是纳米材料以及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发展,引起了研究者对小尺度和/或快速过程的极大兴趣。微型化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无放大效应、操作条件易于控制和内在安全等优点,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以及跨国化工公司如MIT、Dupont、Merck和BASF等纷纷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设备微型化的思想,国际上逐渐形成微化工技术这一化工学科前沿方向,它涉及物理、化学、化工、生物、材料、微电子以及微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学科交叉综合性强,充分体现了现代学科发展的特点。将微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相结合产生的流动化学学科方向就是典型代表。同时由于微化工技术较常规大型化工装备体现出了许多优异性能,如快速混合、传热传质性能优异、均一的反应环境、反应条件可控、反应选择性高和效率高、以及可基于微反应器数量进行放大等,这一技术也被中国工程院评选为全球工程前沿技术,是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之一。清华大学微化工团队与国际同步,在微化工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方面更是在国际上实现了引领作用。本报告将围绕微化工技术发展、科学基础以及产业应用等几个方面展开,同时对于微化工技术的未来发展也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展望。
报告人简介:
骆广生,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标准委员会微气泡分委会成员、国际微反应技术会议学术委员、国际溶剂萃取委员会委员。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法国CAE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2年在美国MIT作为访问科学家。作为清华微化工方向创始人,长期在微化工方向创新和实践,提出“尺度和界面效应及其动态特性”是微化工理论核心的思想,开创我国微化工研究的特色方向,发展并构建微化工理论体系,建立“工艺-设备-系统”三位一体的微化工技术创新方法,创制国际上公开报道的最大规模的微反应器,突破多个微化工技术产业应用的难题,率先完成多个万吨级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应用,“食品级磷酸”和“溴化丁基橡胶”获工信部颁发的产品单项冠军称号,使我国微化工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走在了国际前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部级奖励8项。发表SCI论文 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4本、手册和专著章节13篇,部分成果入选化工手册和科普读物,并获图书类国家科技奖励。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任/曾任CJChE执行主编、化工学报副主编、以及中国科学-化学、CEJ、IECR、RCE、Flow Chemisty期刊编委。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次)、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赵永镐科技创新奖、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教师等荣誉。
欢迎老师同学们积极参加!
biwn必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