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座
报告题目:锂电池中的磁共振:从核磁共振到顺磁共振成像
报告时间:2023-11-14 09:30
报告人: 胡炳文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地点:卢嘉锡202报告厅
转播地点: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3号楼会议室5,漳州校区生化主楼307教室
报告摘要:
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之一是了解其电化学反应和结构变化间的关系。我们联用EPR与核磁共振(NMR)对二次电池进行分析。
(1)EPR成像:铜/铝集流体难以被光或电子穿透;因此大多数表征技术都是从侧面观察锂沉积。我们开发了原位高分辨率 X 波段 EPR 成像,可以以前视图方式观察锂沉积。通过光谱空间成像,还可以区分沉积在集流体表面的块状锂和树枝状锂。我们还为全固态电池开发了原位 EPR 成像,表明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锂枝晶会生长并渗透到固体电解质中,而压力会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我们还开发了一种具有 DPPH 校正的一维定量 EPR 成像技术,以量化带有 FEC 的电解质对锂沉积的影响。
(2)EPR和NMR:流行的RIXS(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方法可能无法区分捕获的O2和Ru-O2(δ-);而我们在Li2RuxSn1-3O3系统中,EPR被证实能够检测正极中捕获的O2,并区分这两个态。研究发现,在Sn含量较高的Li2RuxSn1-3O3体系中,分子O2更易产生。我们提出了氧化氧的两种可能的演化路径,即(1)氧电子空穴→→ Ru-(O2)m− (m > 1) → Ru-(O2)−或(2)氧电子空穴→→ Sn-(O2)m− (m > 1) → Sn-(O2)− → O2 。
采用EPR和NMR研究了P2-Na0.66[Li0.22Mn0.78]O2,证明了O2和O2n-的存在。使用高氟化电解质,O2将被抑制,Li或Na离子的损失也将大大抑制。此外,将EPR应用于富锂体系,发现O3型材料Li1.2Ni0.2Mn0.6O2和O2型材料Li1.033Ni0.2Mn0.6O2在4.8V高压下都会产生捕获的O2;尽管以前的报告认为只有Mn面内迁移的O2型材料在高压下是稳定的、不会产生O2。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进一步讲述17O、59Co NMR在钴酸锂和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胡炳文,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教授,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副主编。本科与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博士就读于法国里尔第一大学法国超高场核磁共振研究中心,从事核磁共振新方法的开发。回国后转型开拓电池体系和顺磁共振技术,目前从事核磁共振(成像)、顺磁共振(成像)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体系里的应用研究。发表文章200余篇,曾在2014、2021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两次做大会报告,2015年获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支持,2022年获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
欢迎老师同学们积极参加!
biwn必赢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