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基于Ai与材料基因组科学和工程探索新型锂电池材料
报告人:潘锋 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
报告时间:2018年7月12日 15:00-16:00
报告地点:卢嘉锡楼202
报告摘要:锂电池作为能量密度最高的化学电源已经用作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为了加速新型锂电池材料的研发,特别是新型高能量密度和高稳定锂电池正极材料,我们已经基于于Ai(人工智能)和材料基因组科学与工程,包括高通量的计算、高通量的制备和高通量的检测,及数据库系统进行研发。我们团队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建设具有一百多万个晶体结构的材料数据库,对已有的晶体结构进行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模拟和计算,构建材料的知识图谱。为了设计和制备具有1000Wh/kg能量密度下一代正极材料,我们对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这两个材料体系构效关系开展研究,系统探讨过渡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结构基元”(晶体结构中的局域结构和由单一或不同电子结构的元素的组合关键基团)及其之间电子间的直接交换(电子局域与离域共轭(发现了6个Mn连成的环具有电子共享的“芳香性” 和TM-O-TM(TM 是过渡金属)超交换相互作用 与所对应的锂离子高容量脱嵌过程中结构稳定性、磁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模型,揭示它们与层状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构效关系。
报告人简介:潘锋教授(博导 )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创院院长,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科学家。1985年获北大化学系学士,1988年获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硕士(师从梁敬魁先生),1994年获英国Strathclyde大学博士(获最佳博士论文奖),1994-1996年瑞士ETH博士后。 目前聚焦“新材料基因科学与工程(材料的“基因”探索,材料高通量的计算、合成与检测及数据库等系统工程)”的研发及用于“清洁能源及关键材料研发”,包括新型太阳能电池、热电发电、储能和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的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多年在国际大公司从原创基础研究到创新产品产业化的经历。2011年创建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深圳研究生院),2012-16年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技术总负责联合8家企业承担和完成了国家(3部委)重大专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工程项目。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广东省引进 “光伏器件与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创新团队”的重大项目支持。2015年任科技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研发中心)主任。2016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11家单位(8所大学+深圳超算+2家深圳百亿产值的电池企业)承担国家材料基因组平台重点专项(“基于材料基因组的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潘锋教授在SCI收录国外期刊发表近200多篇技术论文和书章,被Elsevier列为2015,2016和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之一,2018年获得美国电化学协会“ECS电池领域科技创新奖”。3项国际发明专利,近70项国内专利申请。
诚邀各位老师同学参加!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biwn必赢